
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宣布向俄罗斯附近海域部署两艘核潜艇,并联合北约加速对乌军援,将本就紧张的俄乌局势推向更危险的临界点。这一系列动作看似是对俄方强硬言论的“回应”,实则是美国在俄乌问题上一贯的“极限施压”策略的延续。然而,在核威慑阴影与外交博弈交织的复杂棋局中,各方亟需冷静权衡:是继续加码对抗,还是为和平创造真正的转机?
核潜艇部署:危险的威慑游戏。特朗普以“回应梅德韦杰夫言论”为由调动核力量,暴露了美俄战略互信的彻底崩塌。俄方此前警告“保留苏联时期的终极核打击能力”,美方则以潜艇部署“亮肌肉”,双方在核威慑层面的针锋相对,使得局势随时可能因误判而失控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美国将“最后通牒”期限设定为8月8日,这种人为制造时间压力的做法,非但无助于解决问题,反而可能逼迫俄方采取更激进的防御姿态。历史经验表明,以核威慑为筹码的外交博弈,最终只会加剧全球安全体系的脆弱性。
军援机制“提速”:冲突延烧的催化剂。美国与北约试图绕过流程快速武装乌克兰,表面上是为了“补充乌军防御缺口”,实则暴露出对战场形势的焦虑。这种“武器输血”模式已持续两年多,却始终未能改变战场僵局,反而让乌克兰承受更大代价。俄方明确将乌军撤出四地作为停火前提,而美西方持续军援只会强化乌方“以战促和”的幻想,使谈判窗口进一步缩小。当和平进程沦为“武器交付竞赛”的附属品时,真正的受害者是冲突前线无辜的平民。
展开剩余38%外交姿态中的矛盾与契机。尽管对抗升级,各方仍保留了一定的外交余地:泽连斯基呼吁领导人层级会谈,普京表态“愿等待乌方回应”,拉夫罗夫更罕见提到俄美对话“取得一些成果”。这些信号表明,双方或许尚未放弃政治解决的选项。但问题在于,美国政策反复摇摆——从“24小时结束冲突”的狂言到不断变更的停火方案,暴露出其缺乏连贯战略,更多将乌克兰危机视为国内政治工具。这种“表演式外交”不仅消耗国际社会信任,更让乌克兰陷入“被议程绑架”的困境。
解铃还须系铃人。当前局势的出路在于三大原则:一是美俄必须停止“核讹诈”语言,重启双边危机管控机制;二是国际社会应推动无条件停火,而非单方面满足某一方的军事目标;三是任何和平方案必须尊重乌克兰主权与安全关切,同时直面俄罗斯合理的地区利益诉求。如果美国继续以“最后通牒”思维处理复杂地缘矛盾,甚至为大选政治炒作危机,那么核潜艇的阴影下,真正的输家将是整个欧洲乃至全球安全秩序。( 本网蓉城8月2日电 □ 杜平 黄军 东华 )
实习编辑:杨凡
发布于:四川省股票配资收益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