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刘少奇一共养育了9个子女,其中,何宝珍为他生了三个孩子——长子刘允斌、长女刘爱琴和次子刘允若;王前则生下了刘涛和刘允真;王光美则为刘少奇生下了一男三女——三女刘平平、四子刘源、四女刘亭亭和五女刘潇潇。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,刘少奇虽然忙于工作,但他一直将对子女的教育放在心上。在他的严格教导和悉心栽培下,孩子们都逐渐成长为有用的人才。
今天我们就一起回顾一些刘少奇与子女们之间的故事,感受那份深沉而伟大的父爱。
刘允斌是刘少奇的长子,1924年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的安源煤矿。由于当时刘少奇和何宝珍都忙于革命工作,生活环境艰苦,照顾孩子变得十分不便。于是,刘少奇决定把他托付给一位矿工收养,恰逢刘允斌的六伯刘云庭来到安源,他认为刘允斌是刘家亲骨肉,便说服了刘少奇,将他带回了宁乡老家抚养。
展开剩余87%那时,刘云庭家境并不好,生活十分艰难。五岁时,刘允斌便开始跟随家里上山放牛,肩上担着箩筐,带着镰刀,每天早出晚归。到了七八岁,他便背起犁去耕地,手脚不小心划破过多次,但刘允斌从未喊苦喊累,艰难的生活磨炼了他坚韧的意志力。
1938年7月,刘少奇将14岁的刘允斌接到延安见面,当他看到儿子已经长大,心中十分欣慰。尽管刘允斌是自己亲生的孩子,但由于长期未见,他感到些许陌生,刚开口时却喊不出声。看到这一幕,刘少奇鼻子一酸,紧紧抱住了儿子,刘允斌才叫出了“爸爸”一声。
1939年秋,党中央决定选派革命者的子女赴苏联留学,刘允斌也在其中。11月,他到达了苏联莫尼诺,开始了新的生活和学习。1945年,刘允斌考入了莫斯科钢铁学院,在这里他以刻苦学习、品学兼优的表现,顺利加入了苏联共产党。
1949年8月29日,苏联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“铁克瓦”,这一事件引起了刘允斌的深思。他意识到,原子弹既能带来灾难,也能带来某种和平。为此,他决定转专业,报考了莫斯科大学化学系,希望能投身于与核能相关的研究。
尽管改变专业意味着重新开始,刘允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一条路。在学习过程中,由于过度疲劳,他的身体垮了,甚至一度生病。得知此事后,刘少奇专门写信告诫儿子,要注意身体,不能为了学习忽视健康,因为一旦失去了健康,任何成就也都不再重要。
刘允斌深知父亲的用心,开始调整学习方法,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。后来,在莫斯科大学化学系,他遇到了一个名叫玛拉的女同学。玛拉是一位热情的女孩,家境优渥,父亲是苏联科学院的通讯院士。两人因志同道合而迅速相爱。虽然刘允斌深知,自己未来必定会回国,这段感情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,但他还是决定带玛拉回中国一趟,让她适应中国的生活。
1950年暑假,刘允斌带着玛拉回到了已经阔别11年的祖国,北京的父母见到儿子和未来的儿媳非常高兴,为他们举办了家庭聚餐。在席间,刘少奇温和地提醒刘允斌,要帮助玛拉适应中国的环境。然而,玛拉很快发现中苏之间的生活习惯差异过大,语言障碍也是一大难题。这让他们的感情面临着严峻考验。
1952年,刘允斌从莫斯科大学化学系毕业,继续攻读研究生课程,并与玛拉结婚,婚后他们育有一儿一女。尽管两人生活富裕,事业有成,但随着中苏关系的逐渐恶化,刘允斌最终决定回国,而玛拉则留在了苏联。1959年,刘少奇给儿子写信,鼓励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,都要忠于祖国,毫不犹豫地为党和国家的利益作出牺牲。
刘允斌回国后,虽感情上十分舍不得玛拉,但他还是坚持了父亲的建议,并在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的401所工作,后来又调往包头西部202厂,主持研发核燃料元件,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---
刘爱琴是刘少奇的长女,1927年出生于湖北汉口。她出生后不久,因大革命失败,国民党进行白色恐怖,何宝珍只得将刘爱琴托付给汉口的一户工人家庭寄养,然后自己去上海从事地下工作。1933年,何宝珍不幸被捕,1934年秋,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。
直到1938年春天,周恩来才找到了流落在外的刘爱琴,并把她送到了延安。1939年冬,刘爱琴和刘允斌被送到苏联国际儿童院,接受革命文化教育。但没多久,苏联爆发了卫国战争,孩子们被迫卷入了战争。刘爱琴被安排到后方制作军用物资。
在艰苦的环境中,刘爱琴迅速适应,她和同样怀抱理想的战友们并肩作战。她也因突出表现加入了共青团。战争结束后,刘爱琴进入莫斯科技术专科学校学习。1949年,刘少奇带领中共中央代表团访问苏联时,刘允斌和刘爱琴赶到驻地看望父亲。
刘少奇见到久别的儿女,十分欣慰,他详细询问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。当得知刘爱琴打算继续在苏联读书时,他建议她回国,因为国内即将兴办大学,回国学习会更好,也能更好地了解祖国的变化。刘爱琴最终决定接受父亲的建议,和他一起回到了祖国。
回国后,刘爱琴被安排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担任俄语教师。刘少奇对校长特别叮嘱:“一定要严格要求她。”同时,他也告诫女儿,不能因为是自己女儿而享受特殊待遇。在工作和生活中,刘爱琴都得到了严格的要求,这对她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。
---
刘源是刘少奇的四子。虽然出生在条件相对较好的时代,刘少奇从未对他宠爱有加。刘少奇为刘源设立了严格的“成长进度表”,要求他从小独立、勇敢、自立。无论是学会游泳、骑自行车,还是能够独立生活,他都严格要求自己。
在三年困难时期,刘少奇决定让孩子们尝试艰苦的生活,他坚信这对他们未来为人民服务是有益的。刘源回忆道,有一次自己将学校发的白薯干扔掉,父亲知道后严厉批评他,强调粮食的来之不易,要求他要珍惜每一份食物。这件事深深触动了刘源,也让他从小树立了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。
刘少奇对刘源的教育一以贯之,直到刘源长大,刘少奇始终坚持让儿子接受艰苦锻炼。他安排刘源每年暑假到部队进行军事训练。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,刘源的军事技能不断提高,最终在国庆阅兵中担任了国旗护卫队成员。
---
这些父爱的细节,展现了刘少奇既严苛又温暖的教育方式,他的孩子们不仅继承了父亲的思想和信念,也在实践中实现了自我价值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收益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